欢迎访问东台市殡仪馆网站!
监督和服务电话:0515-85821218
“叶落”非要“归根”吗?
  文章来源:东台市殡仪馆 发布者:mhsky 点击率:6053 发布日期:2010/6/10 15:03:11
【 文字大小:    】   【视力保护:        】

    有句老话讲“哪处黄土不埋人”,意指人死了埋葬在哪儿都行,随便哪里都是“安息”之处。

    还有句老话讲“叶落归根”,意指人老了、死了,要“回归”故土,把生命的“最后”交给生养自己的家乡故里。

对“身后事”,一个如此的豁达开通“随遇而安”,一个偏爱家乡、非故土莫属得如此执著,鲜明对照两种不同的“丧葬观”,给世人留下“两道”截然不同的“答案”,也给现今的公墓宣传推介提供了两个不同版本的“理论”支持。

我以为两者都是对的,两种选择都可取。但我更倾向于“哪处黄土不埋人”。

我们清楚在古代乃至近代社会初期,由于受制于闭关自守的封建统治,加之交通极为不便和基本上处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,当时的社会人口多是在一个很小的区域范围内流动的,基本上是“死水一潭”,祖祖辈辈守着家园守着故土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随之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变化,以及交通的日益发达便捷,人们不再蜗居一方,老死一方,天南地北“走出去”已成为现代人“现代生活”的一部分,尤其是从农村流向城市,从中小城市流向大都市的城市化,彻底颠覆和变革了传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模式。这些变化给背井离乡、身处异地的“外来族”,为“身后事”的处理出了一道“难题”:人生“百年”后是“叶落归根”安葬故土,还是随便在“新家”附近找块“黄土”安息?这是其一。其二,由于城市的不断“扩张”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,地处城市边缘的公墓多数陷入无地无葬、无墓可卖的“死墓危机”之中,“都市人”的灵魂在家门口已是无处插身,到哪里“入土为安”逼着城里的人不得不思考新的“出路”。尤其像上海这样“寸土寸金”的国际大都市,墓地更是稀缺得异常“金贵”。

然而,在传统的“入土为安”殡葬观念影响下,国人将亲人骨灰(骨殖)葬入土中依然是第一选择,让逝者安睡大地才安心、放心的丧葬心理仍然是主流左右着人们选择土葬。一边是非常渴求土葬,一边是城市墓地资源非常短缺,供需严重失衡已成为当今城市公墓不得不面对的“两难”。

“两难”之中必须寻找出路,“出路”在哪里?以上海为例,我以为可以把视野放到“长三角”、“泛长三角”,我们黄山梓路苑公墓和黄山龙裔公墓作为上海的近邻愿意“敞开大门”,希望成为上海人或是新上海人的“人生后花园”。这里无论是丰富的墓地(山地)资源,还是优美的自然风光、优良的生态环境,都是先人安息的“风水宝地”上佳去处。这里还有全地球人都向往游览观光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、世界地质公园黄山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、著名的古村落宏村西递,还有陶渊明笔下《桃花源记》里的“桃花源里人家”田园生活更是吸引人们前来休闲度假。再加之现代交通的发达使得这里与上海近在咫尺(几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),以“时间换空间”的“大交通”“城际高速”建设大大缩短两地的距离。如此种种,喜欢黄山名胜山水、喜欢徽风古韵田园风光、喜欢“世外桃源”生活的上海人,有理由将其逝去的亲人送到这里“安患”,在大自然的拥抱中让生命永恒世代传承;而活着人们在每年的清明祭祀扫墓尽孝后,还可尽情领受大自然的馈赠,让清新的山风荡涤烦恼,用天然的山水洗祛疲惫,在人与自然的美妙和谐中,放松身心调整心绪,释放压力回归平和。享受生活,享受人生,享受生命的美好。走出“怀着哀思来,带着哀伤回”的传统扫墓情感,将祭祀扫墓与旅游度假“结伴”同行,从真正意义上感受“和谐殡葬”带给的“逝者安息、生者安慰”,享受“现代踏春”的乐趣。(摘自2010年7月1日中国殡葬报)

下一条新闻:苏州、上海宝兴、南通友好殡仪馆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上一条新闻:挽幛、挽幅、挽带和挽联
【加入收藏】 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】